■王冬良
“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辣椒长个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清晨陪孩子去草丛里捉蚂蚱,看到邻居们在小区南侧空地上种满一畦畦各式蔬菜,就随口背出了这首歌谣。身为一个农村娃,对土地有着莫名的好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进小菜园,多日未曾回家的思乡情愫得以释放。
“过瓜时见雁南归。”秋风一起,南瓜逐步地开始瓜熟蒂落。走进菜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南瓜,黄色的花朵,层层叠叠的叶子,四处伸展的枝枝蔓蔓占据了大片的空间。秋风一起,南瓜开始瓜熟蒂落。低头仔细看,大大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一个个南瓜,有深绿色的长南瓜,有老人们爱吃的花皮“面南瓜”,有可做观赏之用的圆圆红南瓜。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果实,预示着金秋的丰收,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和欢乐。
不远处,一片粉红色的小花吸引了我和孩子的目光,引得我们不由自主地走上前。此时正值清晨七点,一簇簇红彤彤的扁豆花开得正旺。郑板桥曾写下吟咏扁豆花的诗句:“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扁豆是鲁西北、鲁中乡下农村常见的“百姓菜”,勤劳的乡亲们在自家的院墙下和墙角边见缝插针,种上几棵扁豆。经常施些肥、浇点水,爬蔓的时候用树枝或者竹竿架一下,它就会开枝散叶地顺势攀爬、努力生长。“春天种一寸,秋天收一盆。”这百姓菜给乡亲们省下一大部分买菜的钱。
记得小时候,奶奶每年都在院子里的枣树下,或者场院边,种上一架扁豆。那些年,奶奶担心我在学校里不舍得花钱吃饭,营养跟不上,周末我从学校回家的时候,她总是给我做鸡蛋炒扁豆、肉炒扁豆吃。进入十月份以后,天气渐凉,奶奶就把枝蔓上嫩些的扁豆摘下来,洗干净放在咸菜缸里腌起来。等到年底的时候,把腌好的扁豆捞出来洗净、晾干,挂上鸡蛋、面炸一炸,一大盆油炸扁豆无疑成为全家最受欢迎的一道佳肴。
“那是一些什么菜?”孩子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孩子身旁是一畦子芹菜。我说:“你昨天晚上刚吃过的蔬菜就忘了吗?”孩子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常吃的芹菜,长得这个样子的啊!”是啊,现在的许多孩子只知道蔬菜和大米是从超市里买的,却不知道那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芹菜地旁边种着两垄茄子,叶子已经渐渐发黄,只有棵子上面挂着几个茄子,还很小的样子。露水的湿气,把茄子的颜色变得更加发紫。
茄子是家乡菜,也是路边小吃店里常见的家常菜,烙茄合、风味茄子、红烧茄子等各种吃法,各有特色。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家里做的蒸茄子,把茄子削皮、切成片,放在大锅里蒸熟,把备好的麻汁、蒜泥倒进去拌匀,就是一道开胃菜。既经济,又实惠,老少皆宜。说起来好笑,对于茄子的记忆有些偏颇,因为小时候见识少,思想上有点“坐井观天”,村里乡亲常年种的是一种名叫“大红袍”的圆茄子,便一直以为天下的茄子都是圆茄子。
直到去外边读书,看到了长茄子,才知道“天下茄子不一般”。秋后的茄子棵也是宝物,冬天取回家煮水后可以泡脚,治疗冻疮极佳。菜园东边还种有一些白菜、萝卜等时令菜,黄瓜、丝瓜长势见衰,靠近丝瓜架根部的已经发黄,变老。也许,生命就是一种轮回。
在“吃货”的世界里,每一种蔬菜都可做成美味佳肴。热爱生活的人,永远崇尚绿色和健康。我爱这片菜园,我热爱这片土地,我敬畏每一个生命。任凭四季轮回,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