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巨变

字数:5125 2022年09月16日 综合

 ■王宁


       我的家乡在鲁北平原上,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从参差不齐的黄泥小屋到整齐有序的红砖瓦房,从坑洼颠簸的羊肠小路到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从勉强填饱肚皮到丰盛的一日三餐……三十多年,我目睹了家乡的发展,见证了家乡的成长。
       小时候,一年难得买件新衣服,母亲手巧,用她不穿的旧衣服剪剪缝缝,改成我们穿的衣服。我上初一的时候,还穿补丁衣服,或者是从集市旧衣服摊上买来的五块钱三件的衣服。鞋子呢,无论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纺棉花、搓麻线、打袼褙、纳鞋底、剪鞋样、做鞋子。一双鞋子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费时费力。但那时基本都是穿做的鞋子。记得,邻家姐姐做得一手好针线,她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经常坐在门楼下纳鞋底儿。她纳的鞋底儿花样很多,钉子头儿的、枣核疙瘩的,等等,很是细致、匀称、美观。邻家嫂子见我不学针线,就说我:“甭不学,连鞋底儿都不会纳,看你长大哩穿啥。”
       而今,集市上、商店里,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衣服鞋子应有尽有,初生婴儿的小衣服小被子店里都有卖的。 
      我出生时虽然已经不挨饿了,但我小时候,家里只有一口大锅,烧水用大锅,炒菜用大锅,蒸馒头、熬黏粥都是用大锅。夏秋季节,吃自家地里种的瓜果蔬菜。到了冬天,只有大白菜,春天基本是青黄不接,吃点豆瓣酱、咸萝卜条,水果蔬菜就很稀罕了。至于零食,更是奢侈品,能吃根炸馃子就觉得很幸福。还记得,下雨阴天没事儿,总想寻摸吃的,从小布袋里倒出偷偷攒的钢镚儿,一分、二分……数上一毛钱,跑到村里的小杂货铺,买上一包简装的五香瓜子,回家姊妹几个分着吃,连皮儿都要嚼一嚼,回味无穷。
       现在呢,电饭锅、电饼铛、煤气灶、微波炉等现代化厨具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可以变着花样儿做。一年四季,鱼肉蛋奶、新鲜的水果蔬菜、各种各样的零食,在家门口的超市就可以买到。
       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房子,一家六口挤在一张大炕上。每年春天都要把屋顶泥一遍。即便这样,也免不了漏雨,遇上连阴天更是糟糕,到处湿漉漉的,没有干柴,吃饭都是问题。犹记得,夜里睡着觉,被母亲喊醒,原来下雨屋漏了,雨水啪嗒啪嗒打在炕上,“这里又漏了!这里也漏了!”房顶不断有新的地方嘀嗒水,能用来接雨水的盆盆罐罐都用上了,把褥子被子卷起来,和衣服什么的一起堆在墙角,盖上塑料布。而我们则挤坐在不会漏雨的门口。“淅淅沥沥”“叮当叮当”“啪嗒啪嗒”……忙乱之后的夜里,听着屋里屋外雨水奏起的交响乐,困乏地熬着等天亮。以致于后来我对雨声的感知特别灵敏,尤其是静夜里,好多次,我听到“滴嗒”声,就会从熟睡中惊醒,一骨碌爬起来,侧耳细听,窗外果真是有雨落下来。
       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卧室就有好几个,配有松软的大床,沙发、茶几、数字彩电也都搬进了大客厅,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最重要的是,每年不用再泥屋,也不用担心屋漏了。宽宽的房檐,高高的门楼,雨天坐在下面,磕着瓜子,喝着茶水,看雨、拉呱、打扑克,很是惬意。
       爷爷当大队书记时,去县城开会,五六十里路都是用双脚走,叔叔在惠民师范读书的时候也是靠双脚来回。到了我小时候,家里有了自行车。那是淘换来的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锈迹斑斑,样子像是大轴,而实际是小轴的。父亲管它叫“四不像”。就是这辆“四不像”陪伴我度过了初中的时光。那时候,村子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平时十分颠簸,遇到下雨天,则泥泞不堪,很是难走。
       而现在,村村通上了柏油路、水泥路,硬化路面一直延伸到家门口。交通工具不断升级,电动车、小轿车进入千家万户。
农业生产
       变化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种收庄稼从人工向机械化发展,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就拿麦收来说,以往都是先提前几天整好晾晒麦子的场院,不等麦子黄透,就开始用镰刀收割,有牛车拉,摊晒、碾轧、扬场、晒麦粒、装袋,然后运回家。
       而现在,麦子熟透了,联合收割机走一趟,麦粒就全出来了,有的直接运到收粮点,有的晒晒再卖掉,家里基本不存粮食。以前要一个月才能结束的麦收,现在一两天就完事了。浇地早已用上地下电缆,再也不用推或抬那些笨重的机器和水泵。肥料种子都倒进播种机,一个早上就能把几亩地种完。
教育
       上初中的时候,晚自习经常停电,教室里,学生们都是点着蜡烛学习。砖砌的地面高洼不平,布满了一个个泥土踩成的小凸起。现在,学校早已从简陋的平房变成楼房,宽大的玻璃窗,铮亮的地板砖,而且每个教室里都安装了空调和集多媒体书写于一体的多功能黑板。学习环境舒适,学习更加直观方便。不再有孩子冻裂双手和耳朵,不再有孩子因为念不起书而失学。
       “活到老,学到老。”自考、函授、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学习方式,让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为贫穷没能走进大学校门的我通过自考修完专科、本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国家的好政策成就了很多人更精彩的人生。
通讯
       通讯发达了。小时候,与外地的亲人朋友联系,是通过写信,有急事拍电报,按字收费,也得需要时间。二十年前,村子里只有一部固定电话,是那家人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给安装的。发展像一阵风,两三年的时间,村子里就安装了很多固定电话。从传呼BP机,到现在手机的更新换代真是让人无法想象。QQ、微信、视频通话,不管多远想见就能看见。网络全覆盖,电脑、智能手机,给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极大便利。
 村风村貌
       旱厕进行了改造,垃圾不再堆得到处都是,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的情景早已成为历史。村村安排了环卫工,道路两旁立上了绿色垃圾桶,每天都有专门的垃圾车清理垃圾,把它们运到垃圾处理厂。每到夜晚,路灯亮起,吃过晚饭的人们就三三两两地陆续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舒缓的音乐响起,广场舞就轻松地跳起来。
       整齐干净的街道,粉刷洁白的墙壁,墙上的乡村文化,广场上悠悠转动的秋千,树荫下啪啪作响的象棋,扎堆说笑的老人,蹦跳玩乐的孩子……无一不彰显着这个新时代农村生活的美好。
       我见证了这三十多年农村的巨变,感叹祖国的繁荣富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农村的生活将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