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55万亩玉米秸秆被“疯抢”

字数:2215 2022年10月14日 要闻


       □记者  翟成新  报道
       本报讯   当前,正值“三秋”大忙季节,当许多地方为玉米秸秆的处理发愁甚至焚烧污染环境陷入被动时,记者走在阳信大地,见证了阳信55万亩玉米秸秆被疯抢的壮举场面,仅玉米秸秆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1200多万元。
       我县是全国农业大县,仅秋季玉米就有55万亩。过去,农民把玉米秸秆当柴烧,随着煤、电、气的进村入户,农民烧火做饭也不在用“烟熏火燎”的玉米秸秆,一时玉米秸秆成了每家每户的碍手物,很多农户干脆在收获时放在地头点火焚烧,结果造成浓烟四起,对空气造成污染。为改变农民焚烧秸秆的习惯,发挥秸秆的作用,我县从抓畜牧业着手,支持鼓励农民发展牛羊业,为提高养殖效益,解决农民防疫和饲养技术等问题。目前,我县是全国畜牧百强县,牛羊肉产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京津塘地区40%的牛羊肉都是我县供应的。
       农民家里有了牛羊,庄稼秸秆成了有用的饲草,他们不再焚烧,而是边收获边青贮起来当牛羊“食量”。商店镇桑东村盖玉荣喂养着30多头奶牛,每年青贮300多亩的玉米秸秆。秸秆,在该县逐步变成了牛羊的口粮,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财源”。据阳信鑫源集团董事长杨立辉介绍,一头牛一天的粪便量在10公斤左右,全县一天能收近3000吨牛粪。而一亩玉米出鲜秸秆约4吨,全县每年可生产玉米秸秆青储饲料212万吨。用牛粪来肥田,再把秸秆制成青储饲料喂给牛吃,一举两得。
       我县的许多农民与肉牛养殖场还达成了“君子协定”——用秸秆换牛粪。农民把玉米秸秆优先卖给养殖场,一亩能卖200多元,养殖场优先把牛粪卖给这些农民。更有头脑的农民干脆做起了“秸秆——牛粪”的买卖,他们免费替别人把玉米秸秆收了,然后卖给肉牛养殖场,一天能赚1000多元。卖完秸秆,接着装上牛粪,再卖给别人,赚取一倍的差价。
       10月6日,记者在阳信鑫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鲁西黄牛养殖基地看到,饲养员正在用小推车运输青储饲料。“以前用干秸秆喂养,秸秆营养流失严重,牛容易生病,现在改用青储饲料喂养,不仅方便,而且牛长得健康,青玉米秸秆,为养殖牛提供了优质饲料。”对青储饲料喂养牛的好处,该养殖基地经理杨立波说。鑫源畜牧养殖基地常年存栏1000头肉牛,该基地有4个青储池,内存4000多吨玉米秸秆青储饲料,为肉牛备足了越冬和来年开春的“口粮”。“我在蒋家村流转了100多亩地,全部种的玉米,粮食获得丰收,我现在卖给养牛户,每亩地1500块钱,全株收储,价格非常合理,我这样卖又省工又省力,直接收走后,我直接种小麦,非常顺我的心意。”商店柴家村种粮大户赵玉柱对玉米全株收储非常赞成。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粮改饲”肉牛种养结合新模式,成功开创了农区养牛的“阳信经验”,201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十个“粮改饲”试点项目单位之一,2016年被列为粮改饲示范县。在2015全国畜牧行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区域创新模式奖”,2017年粮改饲项目绩效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名。“粮改饲”项目自2015年以来在阳信县已经连续实施了七个年头。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八年,经过近几年的实施,项目承担企业热情高涨,收贮企业由原来28家增长到62家。全县规模以上肉牛养殖场136个,年存栏肉牛27.3万余头,年出栏肉牛28万头,全县标准化肉牛屠宰企业76家,年屠宰能力达120万头,列全国第一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牛”县。
       万邦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存栏规模是1000头,这家公司在劳店镇整片流转了3000多亩地,这些地秋季种的全是饲粮两用的玉米,并且全部采用全株青储的办法,转化成牛饲料。总经理马宗辉说,全株青储,就是带着玉米棒子一起收获、一起青储。经过青储,玉米粒发酵,更容易被牛吸收。“根据我喂养的经验来看,在草料中加玉米面,吸收率在50—60%;经过发酵的玉米粒,吸收率可达90%以上。”马宗辉说,一头肉牛,一年能吃掉五六吨全株青储的玉米,一亩玉米能全株青储成3吨饲料。“一头牛,有两亩玉米就够吃的了,我整个养牛场,种2000亩玉米就够了。现在有了全株青储玉米打包机,在田间直接打成青储包。这种包有7层膜,封闭性很好,饲料发酵更好,牛吃完一个包再打开下一个包。阳信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县每年玉米播种面积是55万亩,年全株青储玉米在15万亩左右。剩下的40万亩普通玉米,收了玉米后,80%的秸秆被青储成牛饲料,致使阳信每年55万亩玉米秸秆被“疯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