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镇:“农耕文化”公园和彩绘文化墙成为学生“网红打卡地”

字数:1482 2022年11月25日 政文


        □通讯员 董颖颖 赵文岐 报道
       本报讯  如今,商店镇兴商村的“农耕文化”乡愁公园和彩绘文化墙,已成了当地学生参观学习的“打卡地”。11月22日,商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兴商村参观“农耕文化”公园和彩绘文化墙,接受“农耕文化”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教育。
       兴商村起源于明朝天启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商氏五兄弟迁到此地定居,兄弟五人靠祖传木工手艺,以制作农耕工具为生,根据当时的生产需要,主要制作木推车、木头犁(传统的犁地农具)和木头耧(传统的播种农具),五兄弟为区别其他商号,成立了“义和”商号,以仁、义、礼、智、信为分号,兄弟五个各领一支分号,分别取名为义和仁商记、义和义商记、义和礼商记、义和智商记、义和信商记,商号刻在自家制作的物件上。据史料记载当时整个阳信、无棣、沾化地区,以“义和”商号的农具为主,兴商村因此享有“名匠之村”的美誉。如今水落坡镇古家具市场收藏的老旧农耕工具,“义和”商号生产的农具居多。
       随着时代发展,木制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就逐渐放弃了木工手艺。如今,村里的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口袋也鼓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传统农耕文化的渐渐流失,许多年轻人不知历史、不知祖辈种地的辛苦,更不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传承保护农耕文化迫在眉睫,兴商村按照商店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打造建设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乡村振兴新农村理念,根据自身村庄特色建设农耕主题文化公园,村民将闲置的石磨、木犁、木耧等农耕老物件都捐了出来,放置在“农耕文化”乡愁公园,展现兴商村的历史渊源,并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彩绘在沿街的墙壁上,时常给孩子们讲述老物件承载的历史和做人的道理,让祖辈的故事和文化代代传承。
       兴商村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祖辈的传统文化故事,在当地成了美谈,也成了教育下一代的生动“教材”,当地学校经常分时段分批次的组织学生到兴商村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村史、感受生活、汲取力量、增长知识,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恪守行为规范。
       兴商村党支部书记商树昌说:“传承发展农耕文化,让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兴商村以“农耕文化”涵育乡风,以“传统文化”培育家风。不仅打造了“农耕文化”乡愁公园,还将村内的主干道路以“义和仁路、义和义路、义和礼路、义和智路、义和信路”命名,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留住农耕文明,将“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让乡风文明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