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镇兴商村:加工“花花果果”工艺品拓宽增收路

字数:977 2022年11月29日 要闻


        □通讯员 董颖颖  赵文岐 报道
       本报讯    走进商店镇兴商村一农户家中,像是走进了棉花地,雪白的棉花“开”满了房间,一群妇女好似在“摘拾”棉花。但这不是真棉花,也不是人在这里拾棉花,而是人工在用一些仿真的原料制作工艺品—棉花花,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这家坐落在村内的农户,实际是阳信县国芹手工艺品制作加工点。该加工点常年除制作棉花花外,还制作红果、向日葵花等手工艺品,产品除出口日本、韩国外,还畅销昆明、义乌等国内市场,加工生产也不受地点场所限制,工人可以将原料领回家制作。“我这个加工点有四、五年的时间了,主要加工棉花花、红果、向日葵花,适合出不了门的妇女和上来岁数的老人干,不耽误接送孩子、不耽误做家务,在我这里干活的有四、五十人,她们每人每个月大约挣到1000元至2000元不等。”法人刘国芹说。
       现场,她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制作,有的负责装袋。装袋的省事,制作的程序多一些,只见工人们熟练的边把丝带缠上枝条,缠匀缠紧后,边将一枝枝盛开的“棉花”错落有致的固定在枝条上,这样一束束棉花花就制作完成了。刘国芹介绍,在这里干活的妇女大都是本村的,离家近方便,制作这些工艺品技术含量低,学起来也挺简单,没什么难度,两三天就可以学会,不算很累,加工15个桃的单支棉花花是3毛,一天一个人能做100多支。“我家里两个孩子,上班不自由,在这里干活自由,家里的活不耽误,一天挣个四十、五十块钱的,方便接送孩子,我感觉老么好、老么高兴。”“在这个加工点快干了三、四年了,制作工艺品,一天挣个三十块、二十块的,咱又啥也不能干,别的活又干不了,全当玩啊,挣个馍馍钱。”加工点年轻妇女刘国红和老年妇女杨希云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