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一中创始人——缪润绂

字数:3340 2023年01月31日 综合


    长河渊源追县令,兴学为民泽后生。公元1904年,清末诗人,阳信县令缪润绂毅然革新创建了“阳信官学”——阳信一中。
    缪(miào)润绂(1851—1939),沈阳人,是晚清民国时期,沈阳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原名裕绂,满族,汉军正白旗人,字东霖,别号含光堂主人、钓寒渔人等。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户部主事,1904年为阳信县县令。
    缪润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康乾时期的“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私塾,兴学堂”,缪润绂踊跃鼓舞,于阳信县城永宁寺旧址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于河流豆腐店狼丘冢创建“朗邱公学”,并为前者亲笔题写“阳信官学”石匾一方,至今保留。这两所学校的性质有别于过去的“私塾”和“书院”,是官办学校,特别是阳信官学还附设有“师范传习所”,实行班级授课制,实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雏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阳信官学”历经阳信师范、山东省立渤海四中、山东省立阳信中学、阳无六中、阳信县第一中学等数次变迁,1951年7月还孽生出了博兴师范、阳信县实验中学(1992年9月)等两所地方名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持久的红色基因。
    据考,缪润绂的曾祖父缪公恩,原名公俨,字立庄,号楳澥,别号兰皋。缪公恩家世代为官,曾随父亲宦游江南近20年,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缪公恩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喜交文人雅士,北归盛京后,即以诗画自娱。看淡一切的潇洒性格也铸就了他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他50岁时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文人,被称为沈阳当时的文坛泰斗。有人写诗称赞他:“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着先。”在沈阳书院留学的朝鲜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多在朝鲜文人中享有威望,仍念念不忘缪公恩的教诲之恩。朝鲜贡使到沈阳有不识缪兰皋先生者,则引为缺憾。缪公恩的诗作编入《梦鹤轩梅澥诗抄》,收诗两千八百余首。
    缪润绂出生时,缪公恩已经去世十年了。一出生就带着书香门第的荣耀,让缪润绂成为了缪氏一族新的希望。缪润绂的祖父缪图箕、父亲缪景文及其叔辈缪景其也是有文才的人,都担任过官学的助教官等职。这都与缪公恩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据史料记载,缪润绂小时候并不聪明,别的学童三五天就能背诵《三字经》,他10天还背不到一半。尽管如此,他却十分刻苦用功。到小考时,别的学童只会背诵,不会书写;他则既能背诵,又会书写。缪润绂14岁便开始创作,年轻时就表现出极高的才华,与韩小窗等人共同创建了著名的“荟兰诗社”,缪润绂、韩小窗和喜晓峰并称为“沈阳三才子”。光绪元年(1875),缪润绂24岁时考中举人。中举前后,缪润绂以诗文冠辽东,享誉南北。他26岁时就出版了《陪京杂述》和《沈阳百咏》两部专著。之后,他曾多次赴京会考,但均名落孙山。于是,他便在沈阳八王寺内借读,潜心攻读3年后,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42岁时中壬辰科进士,授中宪大夫、翰林院庶吉士。
    从白山黑水到孔孟之乡,仕途上的艰难让缪润绂饱尝跋涉劳苦,但文化上的滋养又让缪润绂内心一阵窃喜。在官路上的尽忠职守并没有影响他在文化上面的兼容并蓄,相反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缪润绂中进士后,曾任户部主事,他从政的地方主要就是山东,先后出任日照、郓城、阳信、齐河知县,濮州、宁海知州,升临清直隶州知州,前后在任十余年。缪润绂早期的政治主张趋于保守,曾经反对过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然而戊戌变法失败后,却因为“不工献媚”并没有得到重用,特别是1903—1905年的数年间,辗转数地,屡遭贬谪。
    缪润绂在山东任上,多有兴学之举,在齐河将鸦片毒枭收押,将其没收之款存入钱庄,利息作学堂专用款,将庙宇田地收租,树木作价,所收皆作为学款专用。
    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私塾,兴学堂”,令各省府州县建学堂,缪润绂踊跃鼓舞,筹备施行,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议与阻挠,更有人欲加之以“变法”的罪名。在上上下下的压力面前,缪润绂“毅然以革新自任”,并慷慨陈词:“法虽变,法中之意未尝变也。学者善为学焉,其变法与不变法一也,且人之好善孰不如我?诸君何虑?一劳永逸,在此举矣!”又捐银数千两以倡议,于城内永宁寺旧址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在各乡里创建“朗秋公学”等乡学九所,并为前者亲笔题刻“阳信官学”匾额一方、捐廉银购置图书3200余册,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器材一大宗。
在阳信县令任上,缪润绂留下了许多勤政爱民、抑强扶弱的佳话,阳信人民因此亲切地称他为“缪官”,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其中一部分收录在《阳信县民间故事传说谚语集》里。
    1905年,缪润绂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阳信,临行写下了《去阳信留别二首》:“骊歌一唱万人惊,薄宦真如敝屣轻。为政那容追子产,化民终觉愧阳城。小鲜奏绩曾何补,广厦储才幸有成。期月匆匆棠爱少,扪心毕竟负苍生。”“话到时艰有泪垂,风尘肮脏一官卑。不工献媚安才拙,枉冀图强奈局危。国病日深当蓄艾,臣衷孰谅总倾葵。攀辕父老休枨触,负耒横经幸免为。”诗中有为官清廉、颇多善政的自许,也有岁月匆匆、宏图未展的遗憾,有对国家时局的担忧,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视,更有热土难离、依依不舍的惆怅,正所谓百感交集,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
    缪润绂毕生有两大爱好,一是诗,一是山水。缪润绂能诗,似乎带有相当的遗传基因。友人李崇瑞评价他的诗作:“其思致之灵敏,运笔如舌曲,达难言之隐,绝类随园而无其纤佻;其风发泉涌,排奡恣肆,有天马行空之概,又酷似船山而泯其率易。”(《含光堂诗存序》)这说法不免过誉,但却说出缪诗的两大特点:巧慧而雄健。而谈到缪氏的山水之爱,不能不谈到他的运气,缪润绂有诗:“经年游屐未曾闲,齐鲁征轮数往还。清境两俱抛不得,济南泉与泰安山。”(《除夕杂诗》)而巧合的是,他偏偏在山东为官,在济南寓居,之后他又幽居泰山。于是,他同时拥有了“济南泉”与“泰安山”。
    缪润绂归隐泰山之后便与来自江南的陈兰淑过起了归隐生活。于云在山庄,与青山为伴,与云霞为友,闲庭信步,遍游泰山,好不惬意。可惜世事无常,1926年,缪润绂75岁时,侍妾陈兰淑去世,加之此时泰安成为四战之地,连年烽火不息,人无宁日,云在山庄也成为兵匪扰攘之所,缪润绂不得不离开云在山庄,躲避到济南潜园中居住。院内地形跌宕起伏,就势建园,东为居室,西为花园,植以花木,叠以假山,并有泉亭之胜,起名“亦山林”。
   1928年,其子缪延禔不幸染病去世,时年仅46岁。白发人送黑发人,缪润绂心情黯淡,再加思乡情切,于是在1931年回到沈阳老家,准备在故乡安度晚年。可惜“九·一八”的炮声,又轰碎了他的“落叶归根”梦,他不得不离开故乡重返济南。
   1939年,88岁的缪润绂在“亦山林”谢世。后来,“亦山林”被改建为五莲轩,一虎泉也整饬一新。而屏风岩下的云在山庄却是遗迹无存,石刻犹在,那“云在”二字依旧在风霜中见证着这位清末诗人的坎坷一生,诉说着其故土难归的悲壮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