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职专袁广西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

字数:2412 2023年05月26日 政文


        □记者  翟成新  报道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2022—2025)人选名单,县职业中专副校长袁广西榜上有名,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2022—2025)实施方案的通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2022—2025)人选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市级遴选、省级评审、公示,确定了这次齐鲁名师建设工程(2022—2025)人选。
       袁广西,县职业中专副校长,党员。他从教十几年以来,热爱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曾多次被授予政府园丁奖、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和工作上,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模范遵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谨遵“正人先正己”的古训,时刻注意与人和睦相处,讲团结、讲正气;日常工作中,注意关心学生的冷暖,用爱心构筑与学生们、同事们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和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好朋友。近五年师德考核均为优秀,并于2017年被授予“阳信县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被授予“滨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22年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嘉奖一次。
       在管理班级方面,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班级”为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校、在班级、在同学们之间构建和谐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民主讨论,逐步规范,共同管理,相互监督评价,让学生自己做主,激发他们的自觉意识,使学生个个都是班干部,人人都是管理者。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赢得了家长对我的信任、理解和尊敬,所带班级曾被评为获滨州市先进班集体,2019年被评为阳信县先进德育工作者。
       在教学方面,努力钻研教材,探究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坚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就能创造奇迹”,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培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2017年和2018年山东省春季高考中,所带班级分别有11名学生和5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2018年9月在滨州市教学能力大赛中获教学设计二等奖;2019年1月顺利通过阳信县中职数学学科带头复评;2019年7月顺利通过滨州市教学能手复评;2019年10月获滨州市名教师称号;2020年1月获阳信县名教师称号;2020年6月顺利通过阳信县中职数学教学能手复评;2020年10月获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2021年11月获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深钻业务、研究教学、细致管理,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数学教学工作,而且能出色地完成中职数学教研任务。2017年7月,他参与编写并担任主编师训教材《中职学校慕课、微课应用研究与实践——以公共基础课为例》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2018年12月,撰写的论文《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探》发表于《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素养评价标准实践研究》发表于《教育学文摘》;2022年3月《开拓进取 向阳而生——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职业中专“+”文化成果采撷》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22年8月《“三单三链一平台”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发表于《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参与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泛在学习的农村中职学校慕课、微课应用研究与实践--以公共基础课为例》顺利结项。2019年2月获滨州市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工具研发优秀成果一等奖。
        为了带领学校教学团队快速提升,他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建设,并在团队中承担主要建设任务。2018年5月,以第二参与人成功申报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职数学)课程团队,2019年12月完成全部课程建设任务。2019年6月,以第三参与人成功申报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数学),在培育学科骨干教师、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学科教研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10月,以第二参与人成功申报山东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中职数学),现已完成线上课程资源的制作。近五年,在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提供了优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