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在梨园中微笑的老人

字数:1909 2021年12月03日 综合
梨园中微笑着。看着那片几百年的老梨树,老当益壮,抽出新枝,结出晶莹的硕果,他微笑;看到那些几十年的梨树,身强力壮,硕果累累,他微笑;看到那些刚刚成年的梨树,朝气蓬勃,青翠欲滴,他微笑;看到前来观赏梨花的游人,他微笑;看到前来采摘鸭梨的年轻人,他微笑;听到阳信鸭梨一次又一次的在全国梨系列大赛中夺奖,他微笑。1992年,这位与梨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这位克服了梨树结果“大小年”、生长规律“桃三杏四梨五年”的老人,这位获得过"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山东省农民科技状元"、"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阳信鸭梨专家"等光荣称号的老人病逝,离开了梨园。为了怀念这位为阳信鸭梨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政府为这位老人在梨园深处竖起雕像,让这位老人永远活在梨园,也永远活在阳信人民心中。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朱万祥。
朱万祥出生在梨园郭村,打记事起就与梨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姥爷的梨园中,蹒跚学步。在姥爷的梨园中,与同伴们捉迷藏、嬉戏。在姥爷的梨园中,跟着大人学着给梨树剪枝。15岁后,在姥爷的梨园里帮姥爷管理梨树,一年四季离不开梨园。冬日里冒着寒风,挥舞着棍棒,挨棵梨树敲打,将藏在树干、树枝缝中的虫卵震落下来,连同梨树叶子、杂草拢在一起,烧掉。这是他学会的最原始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最有效的防止梨树害虫的方法。他跟着人们“打洋梨”(鸭梨采摘后,用土车子推着去威海,卖给商人,商人坐船载着鸭梨去外国卖)。人民公社化了,他担任梨树专业队技术员。朱万祥勤奋好学,喜欢钻研,他们梨树专业队管理的梨园,鸭梨产量逐年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亩产鸭梨1428斤,全村仅鸭梨一项收入就达到数万元!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梨园郭村顺利的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朱万祥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好时代。梨园郭村人对梨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村干部带领村民克服种种困难,扩大梨树种植面积,1966年将170亩非耕地削高填凹全部种上了梨树。县乡政府大力支持,县农林局技术员王作江、山东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李义峨多次技术指导,使梨园郭在梨树修剪、整枝、疏花、疏果等技术上有了新的提高,1966年鸭梨总产量达到42万斤。七十年代初,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牟云观、舒怀瑞的指导,县农业局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的技术员曲希华多次与朱万祥切磋,使朱万祥他们掌握了鸭梨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剪枝各项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鸭梨的产量和质量。1973年,梨园郭在76亩梨园里,连续六年创出了亩产超万斤的好成绩。
与专家们的接触,到外地参观学习的体会,实验的成功,让朱万祥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鸭梨生产的重要性。朱万祥从曲希华等专家身上看到知识的广博,并用其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曲希华他们虚心向朱万祥学习,将朱万祥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印证、总结和推广。这是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是理论知识真正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山东农学院、莱阳农学院的教授们多次带领学生到梨园郭学习参观朱万祥剪枝。教授们在梨树前将剪枝的规律、剪枝的要领,讲得头头是道,却迟迟定不住该从哪里下剪。朱万祥讲不出那些理论,但他手握剪刀到梨树前站定,扫一眼梨树,然后挥舞剪刀,“咔嚓,咔嚓、咔嚓……”,拿现在时髦的词语,就是一个:酷!让教授和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待他们定下神来,一棵树已剪完,该疏的疏了,该留的留了,恰到好处。于是,掌声响起来。
朱万祥熟悉每一棵树,熟悉树上的每一条枝干、熟悉树上的每一片叶子。他知道哪一条枝上该保留几个果子,专家们的理论变成了他的行动。他倡议开办了郭家村业余林校,并亲自任教师,整理出了《梨树花果期管理》《常见梨树病虫害防治》《梨树土肥水管理》和《梨树的整形修枝》等讲义共60余万字,办学七年,培养出了2000多名学生,多次登上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的讲坛,根据自己的经验,参与编写了《阳信鸭梨栽培》一书。促进了阳信鸭梨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笔者曾有幸于1991年夏天在县中医院采访过正在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朱万祥老人,这位和善的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阳信鸭梨的发展,阳信鸭梨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使科学技术的落地生根,得益于这片土地独有的成果期间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征和优良的土质,得益于这片土地上的勤劳的能吃苦的人。
光阴荏苒,梨花开了又落,已经过去将近三十个年头,当年朱万祥老人亲手栽培的幼小的梨树苗已经长成大树,梨树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也不断改进,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梨农成长起来。深处梨园深处的朱万祥老人看在眼里,笑在脸上。不是么,看他在梨园中笑得多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