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湖乡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

字数:2825 2023年09月19日 综合







         ■记者  翟成新 通讯员 吴文娟 

       9月13-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示范性交流展示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全国18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洋湖乡国家级非遗项目“鼓子秧歌”入围。
       近年来,洋湖乡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坚持党建引领、深度挖掘、多元融合,积极打造“湖光十色·击鼓传声”非遗党建品牌,不断拓展“非遗”外延,为传统鼓子秧歌文化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内涵,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
       立足建设“非遗”传承新队伍,打好聚才“三张牌”。打好“合作牌”。以“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契机,立足艺术展演常态化、推广普及全龄化,联合县职业中专开设鼓子秧歌课程,与山东艺术学院、济南大学、鲁北技师学院等高校联合协作,对接创立研学基地,探索多门类艺术创作实践,构建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打好“引才牌”。以“塑品牌、提名气”为目标,聘请老艺人、省高校及剧团专业舞蹈老师开设表演培训班,提升表演专业能力,塑造专业化队伍。邀请省文化馆专家指导,探索把鼓子秧歌元素融入到广场舞中,进一步扩大鼓子秧歌普及范围及覆盖面。截至目前,县、乡共聘请各级秧歌艺术顾问20名,举办秧歌培训班15期,培训专业人员3000余人次,艺术指导与提升25次。打好“本土牌”。定期组织鼓子秧歌老艺人召开座谈会,对内深挖民间人才,全面普查健全民间艺术人才档案。整合秧歌教练资源,建立秧歌人才库,按照不同流派,择优推荐非遗传承人进行归档管理。截至目前,梳理汇总鼓子秧歌人员500余人,鼓子秧歌“传承博士”50名。
       立足打造“非遗”传承新阵地,奏响交流“三部曲”。搭建展演平台,奏响“前奏曲”。与省剧院和市县文化馆确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专业平台支撑,累计投入200万元修建文化广场、秧歌展厅、乡村大舞台43处,连续10年组织乡、村两级秧歌展演,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2022年作为全国村晚展示点,以“传统文化迎新春”为主题,承办录制“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村晚活动。弘扬文化精髓,奏强“文化曲”。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一线调研,走访鼓子秧歌民间老专家、老艺人等收集整理鼓子秧歌相关材料,编写《鼓子秧歌校本课程》《鼓子秧歌阵法汇编》,便于查档借鉴学习。截至目前,组织23人共走访47次,收集鼓子秧歌信息220余条。拍摄制作鼓子秧歌纪录片进行线上播放,使传统非遗文化“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累计线上播放量达3万余次。培育传承萌芽,奏久“主题曲”。在洋湖乡中心小学、阳信县职业中专等3所学校开设鼓子秧歌课程,每周选派32名优秀青年鼓子秧歌演员到校园授课,把专业知识传授给中小学生,培养鼓子秧歌兴趣。
       立足引领“非遗”传承新理念,走好融合“三步棋”。走好文旅融合“先手棋”。投资20余万元建成面积150余平的鼓子秧歌展厅,通过物件展览及秧歌风采上墙展示,免费对外开放,让群众近距离体味家乡文化遗产的魅力。目前,共展览衣服、道具等80余件,观览人数达3万余人次。以“鼓子秧歌凌霄阁·民俗文化村庄游”为发展主题,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纵向推动区域融合,将沿途景区有机串联,横向促进“乡邻”资源共享,加快鼓子秧歌与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家AAA级景区,打响“秧歌人家”旅游品牌。走好传承保护“关键棋”。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鼓子秧歌进乡村”公益演出7次,将鼓子秧歌送到群众家门,融入百姓生活,构建覆盖男女老少、社会各界的全龄层立体化保护传承体系,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活跃度。目前,鼓子秧歌演出活跃村占比达70%以上,形成了常态化表演、活态化传承态势。走好非遗IP打造“长远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鼓子秧歌为代表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商品,设计鼓子秧歌logo、动漫形象、纪念邮票、书签等文化概念产品,着力打造非遗IP。持续挖掘提升传统艺术,以鼓子秧歌为代表,打造一系列民俗旅游品牌。2022年以来,举办春节、元宵节、芍药节、中秋节、丰收节等全时令、无空隙的地域节事活动6次,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次。
       据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文化和旅游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设立的文化品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