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河流镇“支部联盟·社社联合”土地托管模式调研报告

字数:3900 2024年01月09日 政文

■阳信县河流镇党委书记  李廷辉

一、实施背景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体表现为“一高三低”,一是种植成本高。分散经营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农户土地呈单块零散分布状,有的地块位置偏、面积小,农业机械设备进不去,需要靠人力完成种收。特别是粮食收割后,绝大部分都是在路边晾晒,极易出现鼠啃虫咬、发霉变质问题,造成浪费;二是种植收益低。阳信当地种植粮食基本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一亩地纯收入不过1000多元,单纯的土地收入已不能维持农民家庭的正常生活;三是种植意愿低。正是因为种植收益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经商务工,无暇照料耕地,引发零散土地撂荒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河流镇共有农民4.2万人,耕地2.7万亩。其中可耕种劳动力为2.2万人,且大部分为老年人,两者比例为1.9:1,耕种难度较大。同时,部分农户存在一定的恋地情结,在调研的35个自然村90余户群众中,60余人担心土地流转后被破坏“地界”、土地“丢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荒废、粮食收益不高等问题。四是种植规模低。因为土地属于分散经营,地里种什么、产什么,用什么种子、防什么病,没有统一的计划和标准,即使都种小麦,也因为种子的品种不同、种植户技术水平不同而出现品质差异。另外,因为土地没有连片成块,大型农业收割机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等先进农业技术不能使用,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为有效解决该问题,阳信县河流镇党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广泛调研和试点带动,以“支部联建”为工作纽带,全面推行“支部联盟·社社联合”土地托管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联动企业优质资源,实现农户、村集体与公司“三方共赢”之路,在实现稳产增收的同时,有力保障粮食安全,有效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河流镇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全县76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开展合作,流转、托管土地达2.7万余亩,为农户、村集体与公司增收60万元,实现粮食增产53万斤。河流镇先后荣获了“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乡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省级绿色生态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措施
(一)用好党建“指挥棒”,高标准强引领。一是突出“党委领航、上下联动”工作导向。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作为突破口,牵头抓总、广泛发动,镇党委会研究4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32次,收集群众意向65条,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完全整合(实现全村土地全部流转)、等量置换(为村民等量置换相同亩数土地,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协调互换(根据土地质量,由村支部做担保,为村民协调互换土地,实现土地托管连片成方)3种模式,指导各村因地制宜抓好落实。二是抓住“支部主导、党员带动”关键。在张集联村、董庙联村等行政村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由集体统一经营(支部党员带头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形式流转土地,支部为村民提供保障,引导村民签订流转协议),全成本保险(土地农作物提供年度保险),降低土地流转和粮食种植风险(全部由企业提供为农作物投保);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以42名党员种粮大户为突破口,带头承包耕地1.9万亩,带动村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全镇累计流转土地2.47万亩(其中2020年3200亩,2021年3446亩,2022年3740亩,2023年小麦14314亩)。三是建强“龙头带动、资源聚合”主体。引导山东阳信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签订“全过程”托管合作协议,在农业生产耕、种、管、收等环节,提供个性化的农事服务,利润按照村民、集体、企业“6:2:2”比例分红。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润丰农业与中化集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实力,扩大机械充足、购销便捷等优势,增强服务种植的能力水平。
(二)补齐流转“硬支撑”,优短板提质效。一是提升土地种植力,打造“稳产田”“高产田”。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2.1万亩高标准农田,构筑“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良田新格局,极大改善了耕地质量,推动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引领,助力“标准粮”“品质粮”。不断增强服务农业能力,引领润丰农业大力推行现代化、数字化农业,建成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培训室和占地400平方米的科技展厅,购进育种机、粮食烘干塔、收割机、土地深松机等大型农机具1367台,统一育种、统一播种、统一防病、统一收割、统一烘干入库,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粮食质量,每年服务耕地15万余亩。润丰农业科技公司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成功运作受到了各地农业部门高度关注,其下属的开源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三是加强人才培育,培养粮食产业“土专家”“田秀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助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柔性引进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创建全县首个乡村振兴导师团,聘请导师13人,就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等开展专题指导,培训包村干部和村“两委”400余人次,签约农机师、农艺师10余名,年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综合农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4800余人次。
(三)聚力龙头“服务兵”,全链条有保障。一是优选龙头企业。依托国家级合作社—开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发挥其占地面积330m2场地农服务中心、2368m2大型标准化农机存放库、1824m2农资仓库、4362m2粮食存放库和1326余套大型农业机械、3台测土配肥机、64架飞防植保无人机作用,为农户提供全程现代化综合农事服务。二是抓实金融保障。积极争取“鲁担惠农贷”等惠农资金,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提供500元/亩担保贷款,累计争取贷款1200余万元,有效缓解各方资金压力,解决了企业和种粮大户后顾之忧。三是助推良种研发。引领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专业实验室,打造高标准试验田、示范田,确保“育出好种子”;联合中化集团共建以“现代农技服务平台”为主的MAP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综合性服务,确保“种出好品质”。与中储粮、和美饲料等大型用粮企业签订长期订单,粮食优质优价,确保“卖出好价钱”。
三、工作成效
(一)党建为“引”,汇集服务资源。指导润丰开源农机合作社、红太阳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40余家农机大户,成立6个农机服务小组,全面实施大田作业,年服务耕地6.8万余亩,每年为种植户节省每亩260-280元的成本,粮食亩产可增加7%左右,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二)党建为“盾”,保障土地收益。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采取“定量不定位”的方式进行连片整理,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按照每年600元标准保底托管并入股分红,公司提供规模化种植管理服务,扣除生产成本后村集体、农户、企业按2:6:2比例进行分红,最终实现共赢,仅在河流镇,每年可带动10个村集体增收32万元左右。积极引导农户投保“大田托管专用种植保险”,润丰农业共投保小麦、玉米保险近20万亩,占总托管服务面积的80%左右,累计获农业保险理赔款过千万元,确保种地农户收益稳定。
(三)党建为“链”,全面带动提升。投资150余万打造“党建领航·合作种植”展厅,以市级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聚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机械技能培训、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青年农场主、农民创业培训等课程;结合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全面提高为农服务的科技实力和运营档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篇章,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
四、启示建议
(一)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河流镇全面推进“支部联盟·社社联合”土地托管模式,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力推进相关制度创新,推出建机制、强制度、提质效、优环境的政策组合拳,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不断积蓄乡村振兴的人才动力。
(二)农业设施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产前产中的现代化,还要实现产后的现代化,在加强种子筛选、耕地、收割等机械设备采购补贴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产后粮食晾晒、储存、烘干设施设备的扶持政策,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应及早帮助有迫切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单位协调解决粮食晾晒储存场地,并逐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增加产后用农机的补贴项目,解决农业服务单位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合作组织监管是必要举措。坚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三农”的导向,就要坚持“政府引导、政企分开、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以党组织建设为保障,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单位的监管,帮助各农业服务单位创建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财务机制,才能有效提升农业服务单位市场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和整个模式稳定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