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翟成新 通讯员 董颖颖
锡之为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锡质器皿特别是锡制酒壶、水壶在我国广为流行。
“一百多年前,我的太爷爷魏发祥为维持生计,卖掉10亩庄稼地做学费,拜师学习锡壶制作技艺,此后一干就是几十年。” 魏炳贤介绍说,“凭着高超的技艺和令人信服的品质,我们家制作的锡壶名扬四方。为防止被人冒名仿造,太爷爷还创立了‘顺盛祥’名号。”5月9日,魏炳贤一边在家整理制作锡壶的工具,一边介绍自家的锡壶传承史。
今年62岁的魏炳贤,是阳信县商店镇桑北陈村民,也是他们家第四代锡壶制作技艺传承人。
“从七八岁开始,我就帮大人拉风箱烧火,从小就对锡壶制作耳濡目染。” 魏炳贤说。当时的锡壶,除了在家里卖,还要走街串巷现打现卖。特别是春节前,他们全家就会齐上阵。在大集上,魏炳贤的爷爷、父亲、三叔、四叔和母亲,一人摆一个摊,多的时候一个集能卖三四百个锡壶。
“那时候一斤锡7毛钱,能打4个普通的酒壶,一个酒壶卖一块钱。当时人们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才挣八九分钱。” 魏炳贤介绍,过去打锡壶利润挺高的。
锡壶制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化锡、压板、画样、裁剪、敲打、焊接和打磨......每道工序,都要眼到、手到、心到。锡的熔点低,化锡的时候火不能太急,锡水化好后,要压成板。压锡板很有学问,先在地上放上专用砖块,沿砖块围一圈绳子,融化后的锡水倒进“绳框”内,然后再在上面盖上砖块并用力压下去,就得到了想要的锡板。这一过程,倒进锡水的多少、绳子的粗细和压力的大小,决定了锡板的厚度,因此经验、力度很重要。
魏炳贤还强调,锡壶基本敲打成型后,接缝焊接很关键。如果烙铁温度过高,壶面上会烫出坑来,影响壶的美观;温度低了,接缝会焊不透甚至焊不住,锡壶就没法用。因锡的熔点低,所以烙铁在火里不能烧红,此时对烙铁温度的判断,就全靠经验。
当然,锡壶的造型和壶面装饰图案的制作,也是一把好壶不可或缺的。画什么装饰图案,图案刻画美不美观,也需要匠人动脑筋。2006年,魏振山的“锡壶制作技艺”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年事已高,八九年前,魏炳贤的父亲就不再制作锡壶,“接力棒”正式传到了魏炳贤手里。
魏炳贤介绍,随着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料的普及,现在买锡壶的人很少了。即便有,大部分也是用来收藏观赏,因此做得越旧越值钱;还有一部分客户,是烧酒厂的师傅,来找他订制品酒用的酒撇子。前段时间,一个河北客户拿来不少碎了壶嘴的紫砂壶,让他给这些壶配上锡嘴。
魏炳贤说,如今普通的锡制酒壶,一个能卖300元,小酒撇子一个能卖150元,给紫砂壶配锡嘴做成砸壶,每个要收800元。尽管看上去价格不低,但由于现在锡的价格达到200元/斤,加之锡壶市场需求量较少,所以打锡壶已不能当作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了。
尽管如此,魏炳贤还是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有订单或自己有空闲时间了,他还会点火开炉,化锡做壶。让魏炳贤欣慰的是,这门技艺已有了传承人,就是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