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为“笔”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字数:2427 2024年11月05日 要闻

          翟王镇党委书记  王兆佩       


       近年来,翟王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快节奏、高质效”工作主基调,持续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群英荟萃、特色发展、产业兴旺、民生幸福的新路子。

       狠抓人才管理,在充实队伍保障上“出实招”。一是狠抓年轻干部培养。成立庆章高速、重点项目、乡村振兴等工作专班,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成立科级干部帮带机制,举办演讲比赛、业务大讲堂7次,适岗调整年轻干部20余人,其中选派3名“90后”干部到重点岗位任职锻炼。二是狠抓村级负责人管理。常态化开展“村干部例会”、擂台比武活动11次,实施村级负责人“1+3+N”差异化考核,年度绩效差额超6000元,真正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探索党建引领村级治理新路径,“大喇叭直播”阳光议事制度在全县发文推广,相关经验做法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刊发报道,并得到县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朱洪岩先后作为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唯一代表在全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发言,作为全省唯一农村支部书记代表为省驻村工作队及第一书记工作专班做专题授课。三是狠抓人才库存管理。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压实班子成员人才引进和培养责任,召开人才专题会议10余次。对村支部书记集中培训15次,进行职业农民集中培训23次,摸排农村外出人才和致富能人210人。引进研究生5人,本科生44名,专科生53名。持续推进“1520”乡土人才赋能计划,储备各类人才达120名,评选出优秀乡土人才13人。开展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摸排有高等学历、懂经营管理、掌握专业技能的在外人才283人,择优选聘15人担任“乡村振兴领跑人”,定向引进现代化生猪养殖、中华鲟养殖、毛绒玩具加工3家“共富工厂”,带动群众就业300人。
       创新特色农业,在融合发展上“用真章”。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创新实施“1415—红色经营 共富工坊”增收工程,开创“红色”增收引擎,已完成打造13处“共富工坊”,发展“订单经济”,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蔬菜深加工、土地和资金入股、订单蔬菜等多种增收模式,定向引进蔬菜电商深加工、蔬菜花卉融合发展、“荷塘悦色·鱼藕共生”等共富项目,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村民共致富,村村增收有门路。目前,全镇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村14个。在此基础之上,立足“五十百”工程,党的建设和乡村振兴一体推进。
       抓实经济发展,在产业兴旺上“下真功”。一是坚持招大引优强产业。立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上报储备省市县重点项目3个,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技改和社零额等指标均远超“双过半”目标。总投资8亿元的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已完成水泥浇筑,电池已基本安装到位。投资1.3亿元的京阳生物肥业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加工车间。投资1亿元的居尚冷链物流项目已启用4个仓储冷库,货物存储2万余吨。总投资3.2亿元东泰二期项目进展顺利。全力推进强村富民行动,“万村共富”项目8月份竣工使用,“红色经营共富工坊”目前已实现运行艾草加工、鱼藕共生、订单蔬菜、果蔬溢香等13处工坊,实现带动12个村庄200余人就业,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二是坚持提档升级促振兴。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通过整合资源、融合产业、村企联建等措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持续发力。依托翟乡蔬菜电商深加工项目,延长蔬菜种植产业链条,打造5个“种植+销售+深加工+电商”全链条产业村,全力推动翟王传统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推送的《“菜篮子”供应 新技术 新模式 主产区蔬菜上市正当时》《阳信县“一喷三防”工作》《阳信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新闻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正点财经》多个频道播报。
       优化公共服务,在民生事业上“动真格”。一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赋能沟盘河蓄水排涝双重功能,实施沟盘河“以河代库”工程,对魏韩沟、惠张沟等易堵塞沟渠进行清淤10公里,增加120万方蓄水能力,并在沟盘河上新建3处提水泵站和3处桥梁,有效缓解镇域近4万亩农田灌溉难题。实施道路提档升级工程,投资397.58万元对镇前路、司屯路、北商路、四喜新村路、园区路等6.7公里路面提档升级。加大教育倾斜力度,翟王镇中学图书馆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星级图书馆”。加大特殊群体关心关爱力度,做好艾草产业和残疾人就业结合工作,我镇“如康家园”被认定为全省建设试点。北商村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翟王样板”正逐步成型,并被市农业农村局选定为全市唯一参加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高产创建实验点的争创项目,作为全市示范点迎接省市县观摩学习,并参加全省项目评比。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及乡风建设工作。《黄河堐的传说》和《传统制艾技艺》两项非遗项目入选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惠民便民政策等各类主题宣讲、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次。三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承办省、市、县各类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等20余场,“滨滨学堂”累计开课30余班次,服务留守儿童500余人;精准帮扶农村低保家庭938户1609人,建设孝善食堂4处,服务老人200余人,翟王“如康家园”被认定为全市唯一一处“省级如康家园”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