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机制 强监管 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字数:2127 2024年11月22日 要闻

       

          阳信县城乡水务局 党组书记  局长  南风国


       阳信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中央两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以生产建设项目预防监督为重点,不断增强监管意识、创新监管手段、拓宽监管领域、提升监管水平,推进工作向纵深落实。

       一、奠定机制基础,驱动监管长效化
       十年来,政府抓总、部门协同,坚持发挥机制建设在落实《条例》中的重要基石作用。2018年,《阳信县水土保持规划》印发实施,对水土保持分区、治理、预防监督等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成为近年来阳信县水土保持工作的总参考和重要依据,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步入有序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阳信县人民政府出台《阳信县水土保持管理办法》,成为滨州市第一个出台《办法》的县区,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责任追究为抓手,构建系统完善、权责明晰、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监管体系。2023年,阳信县城乡水务局联合发改、住建、自规等部门,出台《阳信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三年强基行动实施方案》(阳水字〔2023〕59号),进一步明确行政区域内水土保持监管重点任务、各部门职能和工作目标。2024年,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阳政发〔2024〕1号),以县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细化具体制度,强调将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文件作为办理施工许可的必要条件;并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十证联发”范围,与环评、安评等并行推进,成为全面提升源头监管水平的重要抓手。
       二、打造数字平台,实现监管智能化
       十年来,守正创新、科技赋能,坚持把监管平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条例》的重中之重。阳信县以山东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强基试点为契机,研发应用“阳信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平台”,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监管数字化新路径,全县生产建设项目“一屏掌控”,全覆盖、全过程、全要素监管精准发力。一是强化审管互动,确保项目信息“抓得全”。以监管系统为平台,与县发改局、审批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县水务局同步掌握项目立项、开工、竣工情况,推进信息共享机制化。二是强化预警前置化,确保风险项目“抓得快”。监管系统根据发改局、审批局提供的共享信息进行筛选比对,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项目按照水土保持审批流程点对点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告知建设单位依法办理水保审批手续,有效遏制“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现象。三是强化技术手段,确保违法线索“抓得准”。监管系统实时接入扬尘源监测图像数据、“自然资源移动一张图”和建筑工地在线监控系统,构建一体化感知体系,确保监管平台能够精准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即时锁定扬尘源地点,明确表土扰动范围界限,实时查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
       三、强化跟踪问效,保障监管实效化
       十年来,担当作为、锲而不舍,坚持把加强监管作为贯彻落实《条例》的主要内容。一是集中整治。阳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阳信县水土保持联合执法专项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阳政办字〔2019〕50号),定期组织召开阳信县水土保持工作推进会议,各县直部门、各乡镇(街道)、各建设单位参会。二是规范监管。水务局作为牵头部门,联合环保、执法等部门对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不定期现场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推动形成“管建设、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水保”的水土保持“一岗双责”格局。三是严格执法。监管发现违法违规情形依法移交执法部门,强化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形成震慑。目前,已对1个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进行立案并开展调查取证。2019年以来,审批271个项目,对128个在建项目开展监督检查,达到在建项目现场监管全覆盖,接受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143个,通过验后核查,对7个不合格项目不予通过验收,累计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184.74万元。2023年12月,省水利厅遥感监管结果显示,阳信县“未批先建”图斑首次实现清零。
       十年磨一剑,水保绘梨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市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方面再探索、再创新,努力构筑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屏障,创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土保持“阳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