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湖乡党委书记 孙智
近年来,阳信县洋湖乡坚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深度挖掘、多元融合,立足打造“文旅名乡”,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目前,洋湖乡有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个,年举办鼓子秧歌活动40余场次,参演人员10000余人次,全乡演出活跃村达90%以上,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础支撑,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一)开展非遗发掘保护。成立由30人组成的“非遗文化调查团”等保护发掘志愿服务队3支,深入一线开展调研,走访鼓子秧歌民间老专家、老艺人,搜集整理文稿资料50 余份,编撰《鼓子秧歌校本课程》《鼓子秧歌阵法汇编》等教材20余万字,为鼓子秧歌非遗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走访活动151次,搜集鼓子秧歌信息220余条,拍摄制作鼓子秧歌纪录片5部,累计播放量达45万余次。
(二)搭建非遗展示平台。与省舞协和市县文化馆建立长期合作,先后投资200余万元修建文化广场、秧歌展厅、乡村大舞台等文化活动阵地43处。坚持文旅融合,加快秧歌人家文化旅游风景区规划建设,投入600余万元打造鼓子秧歌非遗博物馆2处、鼓子秧歌大舞台1处。
(三)注重非遗人才培养。全面摸清“家底”、壮大“家业”、盘活“家产”,成立鼓子秧歌人才库,梳理汇总鼓子秧歌人员500名,聘请王贵普、杨增岐等一批老艺人、省剧团专业舞蹈老师等秧歌艺术顾问20名,举办秧歌培训班15期、参加人员达3000余人次,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组织协调、队伍建设、培训传承等方面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二、加大传承力度,让非遗文化“动起来”
(一)合作交流,谱好非遗协奏曲。联合县职业中专、乡中小学率先开设鼓子秧歌课程,与山东艺术学院、济南大学、鲁北技师学院、山东航空学院等高校联合协作,创立研学基地,探索多门类艺术创作实践,构建覆盖小学、中学、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等为一体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截至目前,创立研学基地4处,累计创排完成《扭起秧歌促振兴》等非遗剧目12个,其中《鼓子秧歌庆盛世》剧目获得第四届乐生活·常青藤杯全国中老年优秀文艺节目金奖。
(二)丰富形式,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以“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契机,立足艺术展演常态化、推广普及全龄化,在洋湖乡中小学、县职业中专、县老年大学等4所学校开设鼓子秧歌课程,每周选派32名优秀青年鼓子秧歌演员到校园集中授课,定期组织开展汇报演出,鼓励优秀鼓子秧歌演员和学生演员同台献艺,共享鼓子秧歌魅力。截至目前,累计组织授课200余课时,受益师生6000余人。
(三)拓宽渠道,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加强非遗交流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方式,拓宽队伍文化活动形式。通过非遗文化展演,讲好阳信非遗故事,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全面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双促双融。截至目前,先后组织500余人次赴邯郸、威海、淄博等地参演10余场,邀请济阳区、商河县、胶州市等地400余人交流展演,洋湖鼓子秧歌知名度、影响力逐年提升。
三、推动文旅交融,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一)走好非遗保护“先手棋”。深度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旅游内涵,持续扩大文旅品牌影响力。叫响“击鼓传声”特色文旅品牌,加快非遗文化交流普及,投资110万元建成总面积500平方米的鼓子秧歌展厅3处,展览服饰、演出道具等80余件,通过演出道具展览、秧歌风采上墙展示,近距离展现非遗魅力。
(二)打好非遗IP打造“长远棋”。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融合发展新路子,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丰收节等重点节庆活动、旅游景点推介展示鼓子秧歌,挖掘非遗 潜在价值,将非遗资源转变为品牌化、规模化文创产品,着力打造非遗IP,提升鼓子秧歌民俗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