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洪磊 梅贵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阳信将牛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全力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牛起来”。阳信始终秉承“种养加一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年年打基础、点滴做潜功,牛产业迎来了高光时刻。数据是最好的代言:660亿年营收,12万人,1500个部位,2582个县市区,1.5万吨CO2减排量……。
这些数据的背后代表的是牛产业的体量大,从业人员多,产品分类细,销售范围广,生态效益好,等等,这更让我们尤为深刻地感受到:
强在新品系。实施自主品系培育工程,亿利源与天津力牧共建种业实验室,培育阳信黑牛新品系,建设高端雪花牛肉供应基地。
强在高品质。制定发布复合肉生产标准和17项牛全产业链标准,建成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肉牛产品监督检验评价中心,建设150家“互联网+透明工厂”。
强在好品牌。培育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国家级认证44个,荣获国家级地理标志认证3个,华阳集团获“中华老字号”,亿利源获中国驰名商标,鸿安集团获中国名牌、获国际Halal(哈拉)认证,产品先后走进北京奥运会、青岛上合峰会、杭州G20峰会,“阳信牛肉”品牌价值达210.26亿元。
强在有智慧。建设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实现“互联网+交易+信息+标准+品牌+溯源”六位一体全程服务;亿利源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牧场,实现数据管理、精准饲喂、产品追溯。
强在双循环。将海外“朋友圈”扩展到31个国家、400多家加工企业,尝试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进口活牛,在乌拉圭等国家建设海外牧场、海外屠宰场,让全球好牛进阳信、阳信牛肉闯世界。
如何让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阳信始终用心呵护、用爱滋养,牛产业持续走强,百姓“口袋”鼓起来:
构建新模式。形成“七位一体”金牧融合、“北繁南育、养母繁犊”等共富新模式,发展肉牛养殖专业化乡镇3个、专业村36个、专业合作社236个,养殖户人均收入达4.5万元以上。
架起连心桥。主动扛起东西部协作任务,搭建“一牛联五地”合作平台,先后两次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做大同心圆。获批国家民委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与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吉林“五省十地”达成“一牛联多地”跨区域协作,持续扩大协作共建“朋友圈”,努力营造东西部共融共享、共联共富的良好局面。
面向未来,阳信将进一步建设国际牛肉分拨中心,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信息流、资金流、研发流、人才流在这里“汇流成海”,开创“牧场共建、加工共联、贸易共通、产品共享、数据共用、合作共赢”的肉牛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